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讣闻|袁隆平:一位农业科学家对泥土的终生守(2)

来源: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5-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就事实而论,杂交水稻并没有进每一个中国人的肚子。解决“让中国人吃饱饭”这一人类历史最重大的难题之一,袁隆平做出的也并不是全部的贡献。然而

就事实而论,杂交水稻并没有进每一个中国人的肚子。解决“让中国人吃饱饭”这一人类历史最重大的难题之一,袁隆平做出的也并不是全部的贡献。然而,这不应该是人们评价袁隆平成就的起点和终点。

从全球遗传育种学的角度看,杂交水稻育种从理论走向产业,杂交成为水稻育种的主流技术路线,都是从袁隆平的研究和实践结果开始的,其贡献不仅是在中国,也是在整个世界。而为了温饱挣扎了几千年的中国人,第一次亲眼目睹水稻亩产量的历史性提升,进而第一次真正对粮食充足和粮食安全产生的笃信感,也是袁隆平开创的杂交水稻成果奠定的。

在“教民稼穑”的中国农业史上,袁隆平的地位更是特殊的。从贾思勰到孟祺,从宋应星到徐光启,中国古代的农学家多致力于种植技术、水利灌溉和耕作工具的研究,让农业生产的方式适配更多品种的农作物。而对农作物本身的基因学和育种学改良,让农作物适配农业生产的要求,从而明显提高农产品产量,袁隆平的实践是破天荒的——某种程度上,它可以被看作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开端。

奠定了在中国和世界农学和育种遗传学的地位之后,袁隆平是没有停步的,他推动了中国水稻综合育种关键决策的进程。1987年,他提出“杂交水稻发展战略”。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成功,普遍比同熟期的三系杂交稻每亩增产5%-10%。1997年,袁隆平再次发起研究超级杂交稻,2000年,超级杂交稻实现百亩示范片亩产700公斤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超级杂交稻实现百亩示范片亩产800公斤的第二期目标。截至当时,中国50%的水稻、世界20%的水稻皆为袁隆平推出的杂交品种,为世界粮食安全和解决粮食短缺做出了贡献。

80岁之后的袁隆平,一直在躬亲指导国家级超级杂交试验田的亩产量提升,真正地做到了“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2011年9月19日,袁隆平指导的“Y两优2号”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平均亩产926.6公斤,创中国大陆大面积水稻亩产最高纪录。2013年9月29日,袁隆平指导的国家第四期超级稻百亩示范片“Y两优900”中稻平均亩产达988.1公斤,创世界纪录。2016年10月10日,袁隆平指导的超级杂交稻“百千万”工程百亩片攻关基地收割,实测亩产达到1013.8公斤,创下新杂交水稻高纬度亩产世界纪录。2017年10月16日,袁隆平团队超级杂交稻亩产1149.02公斤,再次创下世界纪录。

2020年11月2日,第三代杂交水稻“叁优一号”晚稻测产平均亩产达到911.7公斤。当年7月,衡南基地早稻高产攻关田曾测得早稻平均亩产为619.06公斤,意味着第三代杂交水稻早晚双季稻平均亩产突破1500公斤,达到1530.76公斤,再次刷新原有的世界纪录。90岁的袁隆平已不方便亲自到达现场。在观看验收直播的时候,他不禁高呼:“More than excited!”

2021年3月10日,袁隆平在三亚杂交稻研究基地跌倒。4月7日,转院至长沙治疗。5月9日,三亚杂交稻基地的“超优千号”进行验收,测得平均亩产达1004.83公斤。

13天后,袁隆平逝世。

联合国官方发布声明悼念:“袁隆平院士为推进粮食安全、消除贫困、造福民生做出了杰出贡献”。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表示:袁隆平院士研发的杂交水稻使数百万人脱离了饥饿,是“真正的粮食英雄”。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称,袁隆平院士毕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帮助数十亿人实现了粮食安全。

在中国,袁隆平院士的一生行止,被大量自发悼念他的民众称为“国士无双”。

在一个敬畏泥土和稻谷的国度里,一个人从城市来到乡间,一辈子守望着乡间的泥土,让泥土充满了生机,持续茂盛地生长出更多被重新孕育的粮食,他就是“社”与“稷”之间顶天立地的人,就是国家的“国士”。

68年前,袁隆平从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湖南怀化的安江农学院任教,这是他属于农村和泥土的起点。母亲担心他到了农村要吃苦。在写给母亲的信中,袁隆平说:我年轻,我还有一把小提琴。

几十年以来,他多次在泥土和稻田之间奏响小提琴,演绎着田园诗。

在他开始与泥土融为一体的时候,田园诗只能存在于小提琴的琴声里,眼前遍是饥馑与艰困。当他留下那把小提琴,带着泥土的芬芳离开的时候,田园诗就奏响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眼前。

*题图来源:凤凰图片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网址: http://www.zgnywznygc.cn/zonghexinwen/2021/0524/1401.html



上一篇:农业科学家沉痛哀悼袁隆平院士!他的嘱托,我
下一篇:看看说的是不是你?农业产业报告:中国居民脂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投稿 |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编辑部|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版面费 |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论文发表 |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