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论农业构成对中西方封建经济的影响

来源: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2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论农业构成对中西方封建经济的影响赵磊中西方土地集中和地租形态差异的原因?作为。卜西方封建经济形态l:瞌较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一直是尚未解决的难题。有关这方面的专题

论农业构成对中西方封建经济的影响赵磊中西方土地集中和地租形态差异的原因?作为。卜西方封建经济形态l:瞌较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一直是尚未解决的难题。有关这方面的专题研究虽然不多,但也不宜在本文中逐一评估。在这里,笔者拟就从一个较新的视角授口从中西方农业构成的比较研究入手,力图证明:(1)中西方封建农业构成的不同,导致了中国与西欧(主要是英国)在土地集中的性质和结果上的不同;(2)中西方封建农业构成的不同,是中圈与西欧在地租形态演进过程中具有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一、中西方封建农业构成的差异马克思说:“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因此,它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刁:相同”④。在封建社会,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欧,农业都是最重要的生产部门,但是,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二者在农业的构成上有着显著的不同。在欧洲的农业构成中,畜牧业历来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早在荷马时代,畜牧业就已经是希腊人经济的“主要富源之一”②。在古罗马的最初历史中,人们的主要职业就是畜牧业③。凯撒和塔西佗有关畜牧业在古代日耳曼人经济中重要地位的生动描述,更为人所熟知。进入中世纪后,尽管种植业已在农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但畜牧业在欧洲的农业构成q-仍然占相当地位,其表现如下。第一,畜力的使用。欧洲农耕很早就使用了重犁,这种重犁通常用二牛、四牛甚至八牛来共挽。在中世纪的法国,“重犁比轻犁较为普遍,这种重犁要几对公牛来挽曳”④。在ll—15世纪的英国,虽然轻犁的使用比重犁普遍,但这种轻犁仍需“用一对公牛或马曳引”⑤。据布瓦松纳考证,西欧中世纪早期的耕种是“用八头或者十二头牛组成的队来犁翻这些土地的”,即使在1】~14世纪西方拓殖与农业发展起来以后,辩犁仍然是用“有力的马队或牛队拉的"@。中世纪的土地清丈册曾明确记载,在盎格鲁一诺曼的英格兰的十万零九千个贱农,“是拥有一对牛乔1三十到十五亩土地的劳动者”⑦。由此可推.中世纪的英国农奴多半每人能拥有一对耕牛。据吴予廑先生考证,中世纪欧洲耕种使用的畜力,即使把有些小农缺牛的情况估计在内,也是远远超过中国的⑧。第二,纺织原料。中世纪的欧洲主要以麻纺织和毛纺织为主。在中世纪早期的乡村.“农村阶级都用他们所生产的亚麻或羊毛,或者用他们所饲养的或猎取的兽类的皮来作衣服,,④。到了12~14世纪,农村各阶级也“只穿羊毛矛“甄麻作原料的衣服”⑩。在城市,f_!|j便是在13世纪:1:商业兴盛之后,~r匠们和小行东的衣服也岁=l魁“川很结实的羊毛或麻布做成·44·的”@。中世纪的欧游f各国几乎都不植桶。欧洲一些圜家在tf=i世纪也曾仿捌过东方的棉织 f;6,但其意义微不足道。英国的棉纺织晚到16世纪末才由安特卫普传入@。,:谱rp(rcottou"‘棉)一诃,直到17世纪,其意也专指舆格兰:f匕部织造的某种粗毛织I强⑥。j叮见,棉纺织在欧洲中粤纪是没有什么地位的,农家纺织除一部分麻纺织外,主要还是毛纺织。因此,绵羊的饲养在欧洲(特别是西欧)农业中有卉不容忽视吩I地位。,英目的绵羊业尤为发达.布瓦松纳说,中世纪英国的土地财富“差不多葫。·半是建立在它的羊群之上灼,,⑧。第二三,饮食习惯。稿”世纪的欧洲,肉类一一·直是大宗食f11;:;⑤。红-I:{址纪早期.农民的食物除r谷物外,牛奶、乳酪和黄油也是必需^矗⑥。到了13~14世纪,农比的食物;扣除r牛奶和乳酶仍是日常必需:铬外,肉类的食用也大大增加了,特别是在法兰德斯和英格兰,“肉类在乡村地区变得极为二#富力⑥。在城市,【!p便是…般劳动阶级.其fj常饮食中也要包括“相当数量的肉类”⑥。比如“在法兰克福,15世纪肉的消费商到平均每人125至150公斤.同19世纪一样多”⑩。中国的农业构成很早就以种植业为二E。j孑古证明,早在奴隶社会,我园农业r{|畜牧业的比重便逐渐下降,到了春秋战囤以后,整个农业构成便转为以单一粮食作物生产为主的类型@。较之西欧,畜牧业所占比重微不足道。这可从以一F三方面证之。第一,畜力的使用。春秋战园以后,大家畜主要是作为耕畜来饲养的。《汉书.食货志”载赵过推广的“耦耕法’’尚用二牛挽犁,到+r魏晋南北朝时,便为…牛所代替。畜力的节省固然与耕作工具的改进确‘关,但也反映pp嘲小农缺乏役裔的现实。f{;1f日历代封建王朝都极重视保护畜力。桊汉时,牛就已经受到港律的关注,晚近出土的居延汉简r},,就发现有禁杀牛马的诏令④。三国时有剃定,凡杀牛者,论罪至死@。唐大·hmlqqEJt,统治者曾下令两京全国州府三年内不得杀牛⑧。明代的“厩牧律》也明确规定不得宰杀牛马,违者或杖或充军。历代封建统治者重视耕畜、禁杀役畜的措施固有重农的一飚,但也恰好说明我国古代畜力的缺乏。也正因为如此,放我尉农民历来要把“---d。亩地一头牛,,视为裔斗目标来追求了。.、第二,纺织原料。中国人的衣着原料自古以丝麻为主,宋元以后棉取代了麻的地位。总的说来,除周边少数地区和民族外,纺织誉本不靠畜产原料。迄今为止的二号古发掘证明,除今天的新疆地区外,几乎难以发现有毛织f诮实物④。.第三,饮食习惯。除周边的某些少数民族外,中困古代民众的食物:、E要是谷物和豆类等,肉类很少,且没有食饮乳酪的习惯。早在春秋战国,统治阶级就被视为“肉食者"而区别于劳动大众⑤。“孟子·梁惠王》说:“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一t-f·者可以食肉矣”,足见食肉是对老‘t:人的尊重和照顾,肉类在农家可算是珍Ijfi r。日本学者穰田统教授的研究证明,中国古代庶民百姓的主食是谷物,丽副食“自古迄今,通常是以蔬菜为主的。不足的蛋白质用豆类及加工I语补充力,至‘j:肉类,只是偶尔为之⑤。tfJ国古代的二t-.-要-R畜是鸡和猪,且数量很少,以至。二户养“二母鬣、五鸡”或∥一猪、雌鸡四头”⑥.便被视为德政,要在史书中大加颂扬。偷食役畜是违法的,《梁书·傅昭传))、己载:“子妇尝得家饷牛肉以进,昭召其子日:食之则犯法,告之则不可,取而埋之”。至一j二乳酪制lI&,中原地区更为罕见。清代大学者罗振玉说:“欧洲各国乳酪之利最饶,tp酬钦食嗜好殊』:外人,以牛乳非所亟需"@。.练上所述,我们t叮以掰m如F结论:JjJ j:红耕作、纺易{以及饮食.1f:帕:f:『;I;_:f特点,JfJM!.i·45‘西欧的农业构成有着显著的差异。欧洲人头脑中的农业概念是“利用土壤生产植物和动物”@,其农业是农牧并重型。中国的农业自春秋战国以来,一直偏重于粮食作物生产,两千年来鲜有变化。时至今日,畜牧业也只占中国农业构成的很小比重,约为全部农业总产值的16%,而西欧则至少占60%以上@。故有人把西欧中世纪的农业构成称为“谷草式",而把中国封建农业构成称为“主谷式”。中西方封建农业构成的不同特点,对于二者在土地集中和地租形态的演变上,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和作用。以下分别予以论述。二、农业构成对中西方封建经济的影响(上)中西方封建农业构成的不同,直接规定着农民对土地的依附程度不同。马克思指出,创造资本关系的原始积累全部过程的基础,是“对农业生产者即农民土地的剥夺”@。就英国的原始积累过程来看,圈地运动的发生发展无疑是其关键的一步。伴随着土地集中和大批农民离开土地,结果“促使农村居民变成无产阶级,把他们‘游离’出来投向工业”@。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也有过不少因土地兼并而被迫离开土地的流民,但这种土地兼并的最终结果却迥异于英国的圈地运动,农民并未能因此从土地中“游离”出来投向工业。这一现象引起了很多学者的注意,并力图探寻其原因所在。迄今似乎业已成为一种定论的观点认为:这是由于我国城市工业不发达,无力容纳这些流民,故他们最终只能重新回到土地上去@。我认为,此说用来解释今天我国农村剩余劳力的“倒流"现象也许还说得过去,但要用来说明中国古代农民的“倒流"原因,却颇值得商榷。列宁说:没有工业人口的增加和农业人口的减少,资本主义是不能设想的"@。工业人口的增加和农业人口的减少,显然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只要农民仍然固着于土地上,作为手工业中的封建城市也就不可能顺利发展,没有农村人口源源流入城市,手工业和手工业者的独立发展是不可想象的。大多数学者在探讨中国封建手工业不发展的原因时,都不否认社会财富最终流向土地这一重要因素,看来还是与农业本身有关。在封建自然经济中,农业较之工业是更为基础的部门。与其说中国城市工业不发达从而导致农业人口难以游离出来,毋宁说是由于农业人口不能游离出来而使工业得不到顺利发展,恐怕才是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因此,探讨中国与英国土地集中差异之症结不在工业(至少不仅仅在于工业),而在于农业。而这症结之症结,又在于农业构成的不同上。畜牧业与种植业相比,二者对劳动力的需求颇为不同。据专家估计,“饲养羊群需要的劳动力,比种植谷物要少80%。”@。一般地讲,在单位土地面积上,畜牧业所需的劳动力比种植业要少得多。可见,畜牧业在整个农业中所占比重愈大,农业部门所需劳动力人数也就愈少。因此,畜牧业的发展和急剧扩张必然会导致封建社会农业人口的相应减少。15世纪中期,英国只需要一个男劳力就可以管理500英亩的牧羊场@。畜牧业的扩张一方面需要集中大片土地,另一方面却又只需要很少的劳动力。随着英国养羊业的发展和圈地运动的展开,被驱出土地的英国农民就难以再回到土地上去了。英国当时有名的《防止破坏村庄法》哀叹道:“吐:一些曾有两百人有合法工作并靠此为生的村庄里,现在只有两三个牧人有职业,其余的人都只好闲着’’@。对于土地来说,这些农村人口已成为多余的人。于是,他们不得不到城市及其工业中去寻找活路(英国的“血腥立法"只不过是促成了这一点)。正如保尔·芒图指出的那样:“对于这些成千累万的丧失了全部或一部惯常收入的劳动者来说,工业就是唯一可能的出路”@。·46· tmq的二L地兼并则不然。虽然中国历代的土地兼并形式上也是土地集中过程,但实质上它既未把农民变成多余的人,也不与土地的分散经营相矛盾。因为这;i01.,-h地集一{r并非由畜牧业的扩张所致,而是二}地自由买卖下的必然结果。兼并后的土地并未j}j于发展畜牧业,而仍然用来经营种植、№。封建社会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了粮食作物的生产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加之中国农业素有精耕细作的传统,其对农业劳力的需求量更大。jj:地虽然不断地向少数人手巾集ql,但其经营仍需大量的农业劳力来分散进行。结果,二j二地兼并只是把农民从II己的土地上赶走,却并未能割断农民与土地的联系。农民离开自己的土地后又必然被驱向别人的土地仍旧从事农业生产。这种土地集中过程并未导致农业劳动力的相应减少,只不过是减少了自耕农的人数,增加了更多的佃农和雇农罢了。所以,尽管中国封建土地兼并~再发生,却始终未能使农民脱离农耕投向工业。值锝注意的是,在英国的圈地运动中,有一部分被圈占的土地并未引起农业人J f减少,这部分被圈占的土地恰恰就是那些仍然种植谷物而不是用来发展畜牧业的土地@。遗憾的是,这种圈地却一直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和研究。马克思有过一段鲜为人注意的论述,可进一步说明农业构成的这种作用。马克思说:“研究英国历史的人看到,从15世纪最后30多年起怨声不断(只是有时中止),抱怨资本主义经济在农村日益度展,农民日益被消灭,另一。方i酊又看到,这些农民不断重新出现”④。这一现象使得研究英国史的人大惑不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矛盾的现象呢?马克思说:“主要原因在于,英国在不同的时代,有时以谷物业为主,有时以畜牧业为主,因而农民的生产范围也跟着变化”④。结果,农民对土地的依附程度也就随着这种变动而变动。所以马克思发现,资本关系在农业中,“并不是一下子普遍出现的……,它首先占领的不是真正的农业,而是畜牧业之类的生产部门"@。农业构成影响农民对土地的依附程度的实例,在古代罗马的历史中也曾发生过。布匿战争后,意大利的种植业由于畜牧业的发展而tJ益衰落,这种变化给罗马带来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社会现象:“大部分小地主和自由佃农都离开了乡村,他们群集予城市,尤其是罗马",结果“罗马不再是一个以农业人民为主的首都了”,“罗马变成了一个混合的大集团,工业,商业和银钱兑换业在其中占了空前的重要地位”@。诚然,这种情况不能与英国的圈地运动相提并论,因为二者所处的社会经济条件大不相同,故其结果也不会一样。但仅就畜牧业的扩张动摇了农民对土地的依附程度来看,恐一tfl--者是非常相似的。三、农业构成对中西方封建经济的影响(下).中西方封建农业构成的不同特点,对各自经济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农业构成的不同导致中国与西欧在地租形态的演进过程中具有较大差异。畜牧业与种植业相比,特别是与谷物种植相比,其产。钴更易商品化。这是因为前者的收益往往要大于后者。r一个盎格鲁~诺曼的农业家在13世纪时写到:“假若你的土地上很好地饲养了牲口,那它所提供的报酬就要比你仅仅从事农业的多两倍”@。由于畜牧业所需劳力耗费少于种植业,相对而言,’在其它条件相等的条件下,畜牧业能比种植业提供较多的收益。15硅£纪时,英格兰的大地主们饲养羊群所获得的报酬比谷类种植要高10~12倍⑥。显然,生产者不可能自己消费掉全部畜产品(如羊毛)。与粮食作物相比,畜产f讯更有条件成为商品投入市场。在中世纪的欧洲,畜产,诮很早就在商tl^交换中占有重要地位。羊毛、皮革等畜产品很早就已是东硒方贸易中欧洲出I-I的重要商品。I{.t世纪尼德兰和英国经济的发展,·47·-■曩一更是与畜产品的商品化有着密切联系。11一12世纪初,羊毛就已是英国“重要的出I-:I品了”@。12一13世纪时,英国有关粮食贸易的文献记载还很罕见,但此时畜产品贸易已经在交换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大量的羊毛从英国输往大陆@。到了14~15世纪,羊毛输出已成为英国财富的重要来源。到了17世纪初,呢绒和羊毛已占英国出口总额的约90%@。畜产品的商品化为中世纪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以至于亨利·皮朗说毛呢是“中世纪商业的基础"◎。畜产品商品化发展的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它必将促使农村经济发生深刻的变化。13世纪以后,西欧各国的地租形态相继发生了重大变化,货币地租逐渐取代了劳役或实物地租。马克思说,在货币地租条件下,“虽然直接生产者仍然要继续亲自生产至少是他的生活资料的绝大部分,但是现在他的一部分产品必须转化为商品,当作商品来生产。因此,整个生产方式的性质就或多或少发生了变化’’⑧。西欧各国货币地租发展演变进程及其原因虽各有异;但畜产品的商品化无疑是其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英国。事实上,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不仅使封建领主的经济日益卷入到商业活动q,去,而且也促使农民经济被逐渐吸引到交换中去。随着乡村中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封建领主对货币的需求日益增加,农民同市场的联系电愈来愈密切,结果,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自然而然地向货币地租转化。科斯敏斯基和琼图洛夫两位学者,似乎朦胧地感觉到了这一转化的奥妙。已故中国学者郑峰先生在其遗作《中世纪英国货币地租进程考察》中,发现了一种带有规律性的现象:畜牧业较发达的地区劳役制一般不很发达,而货币地租的比重却一直较高(遗憾的是他未能说明原因何在)。诚然,也不能绝对地说畜牧业的发展是西欧货币地租出现较早的唯一原因,但说它是一个重要原因,恐不为过。‘中国直到封建社会晚期的18·-19世纪,其地租形态也依然以实物为主,货币地租十分有限,约占全部地租的1 l3左右。事实上,直到解放前,我国实物地租仍占绝对优势。马克思说,实物地租“还要以农村家庭工业和农业相结合为前提”。实物地租的长期存在,加固了中国“耕织结合”的坚韧性,滞阻了货币地租在中国的顺利发展。实物地租在中国一直占据绝对优势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偏重于粮食作物生产的农业构成却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傅衣凌先生曾注意到,中国农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规律是:大致从山区发展到平原,从经济作物发展到稻田生产。傅先生发现,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山区多以栽种经济作物为主,而不是以粮食作物为主。由于经济作物的产品不是直接生产者自身所能完全消费,必然投入市场交换,比起以生产粮食作物为主的平原来说,商品货币关系更易于侵蚀山区的自然经济。中国农业在鸦片战争以前是否存在资本主义萌芽,可以讨论。但傅先生所指出的这一现象至少说明,商晶货币关系对粮食作物的侵蚀,显然要比对经济作物以及畜产品的侵蚀困难得多。而且,~般讲,单纯作为食物消费而生产的粮食作物的劳动链较短(如:粮食作物的种植一一食物),畜产品和经济作物的劳动链较长(如:绵羊饲养…一毛纺织或乳产品加工一一被服或食物;经济作物种植~~各种工业加工~~消费)。劳动链愈长,加工环节愈复杂,愈有利于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从而商品货币关系也就愈容易在其中滋生发展。中国封建社会农业以单一的粮食生产为主的现象非常突出,这无疑阻碍了商晶货币关系和货币地租在农村的顺利发展。:甑到封建社会后期,我圜虽然也有了较多的经济作物种植,但粮食作物生产仍占绝对优劣。粮食作物出也有成为工业原料的可能,但与畜产l铺和经济作·48·物相比,这种可能性就要小得多。且在中国封建社会,它们几乎绝大部分都是被直接作为食物消费掉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某些山区的经济作物生产的发展并未能象英国养羊业那样,进一步导致整个农村经济发生深刻变化,这是为什么呢?我的看法是,农村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盛须以“耕织结合,,的解体为前提,即是说必须是与广大农民生活有着密切而不可或缺联系的织,从耕中分离出去:英国是这种分离的典型。养羊业历来与英国农民有着紧密关系,是其“耕织结合"的物质保证:它的产品不仅为英国人提供饮食,而且还提供衣着。因此,商品货币关系对养羊业的侵蚀并由此引发的圈地运动,势必动摇“耕织结合"的基础,造成耕织的分离。中国某些山区出现的经济作物生产虽也易于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但由于这些产^^本身与人民的衣食基本生活联系并不密切,故商品货币关系对其的侵蚀并不会动摇“耕织结合”的存在。结果,商品货币关系在中国的整个农业中,其发展相当艰难曲折,倘有资本主义萌芽寓于其中,最终也难以出头。1989年6月、①④@⑧④④《资本论》巷一,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90、784、793、749页注、817、817页。④④@杜丹《古代世界经济生活》,商务印书馆1967年腹,第8、206、224--225页o④⑤@波梁斯基《外国经济史·封建主义时代》第252、253,281页。⑥①⑨⑩@@@@@@@@布瓦松纳《中世纪欧洲生活和劳动》,商务印书馆1985敝,第78和238,139,100、265、225、236、100、266、225、313、235、324页·@吴于窟《世界历史上的农本与重商》,《历史研究》1984年第1期。⑥@@@保尔·芒图《i8世纪产业革命》,商务印书馆1983年敝,第153、153,121、141页o⑤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351页。@中国社科院等编《中国农学史》,科学出版社1984年.皈,笫八章。@谢成侠《中国养牛羊史》,农业出版社1985年版,第48页。@《三国志·魏志·陈矫传》。@《唐书·宣宗本记》。⑧陈维稷《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古代部分》,科学出板{_k1984年版。⑤《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谋之,又何问焉。圆筷田统《中国食物史研究》,中国商业出版社1987年舨,第256页o@《汉书·循吏龚遂传》;《齐民要术·序》o@《农书私议》卷上,1900年(光绪26年)版o@厥伯里昂《农业经济学·绪论》,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黄宗智《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6年版。·@傅筑夫《中国古代经济史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6、9i、103页o@《列宁全集》卷一,第164页。@吉尔伯特·C·菲特《美国经济史》,辽宁人民出版琏1981年版,第3S页。◎汉斯.豪斯赫尔《近代经济史》,商务印书馆1987年腹,第121页。,@@《资本论》卷三,人民出版社1975舨,第903、898页。⑧@琼图洛关《外国经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舨,第136、221页。@亨利·皮朗《中世纪城市》第162页。-49·.。’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九O年第---a(总第四十一期)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网址: http://www.zgnywznygc.cn/qikandaodu/2020/1023/458.html



上一篇:管理科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学术报告
下一篇:瓦格纳慢性病服务模型在中澳糖尿病管理中的运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投稿 |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编辑部|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版面费 |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论文发表 |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