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论中国传统农业文化对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

来源: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7-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悠悠农业,人类生存与发展之本。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科技水平和文明曾长期居于世界前列。在长时间的实践与思考中,我国先民集思广益,留下了极其丰富的农业遗产,中国传统

悠悠农业,人类生存与发展之本。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科技水平和文明曾长期居于世界前列。在长时间的实践与思考中,我国先民集思广益,留下了极其丰富的农业遗产,中国传统文化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久远厚重的农业文明烙印,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就约等于农业文化。

当前我国已是科研与制造业大国,但中国的大学一直未能进入世界前列,尤其是占我国大学重要一席的农科院校更是如此。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是我国多所重点农科院校的建设目标。然而“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证明,大学精神文化是造就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1]中国的许多大学虽然在实验室、高楼、学生规模硬件等指标体系上达到了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准,但是在文化建设方面依然差距甚远。纵观世界一流大学,多是历史悠久的老牌名校,文化传播和学术传承始终是其两大支柱,它们传承与发展的动力在于弘扬本国优秀文化,从而实现引领社会文明发展思潮与方向的大学核心功能。

因此,我国的农业院校在建设世界一流农大的征程中,必须以传统农业文化为基,奠定自己的内涵与发展方向,在弘扬本国优秀文化的同时走向世界,掌握更多话语权,引领21世纪的全球中国风。

一、从文化传承说起

大学具备四大功能:科学研究、教书育人、服务社会与文化传承。文化传承可以说是四大功能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化传承的表现之一就是学术传承。只有良好的学术传承、科学传统,才是长期保持国家科技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近些年我国高度重视学术传承的研究,如2010年启动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2011年启动的“中国科学家学术谱系研究”等重大项目就是例证。“学术谱系是通过传承学术内容和学术精神,培养新一代一流人才的群体,而不仅是一个领军人物。”[2]中国向来不缺乏世界级别的学术大家,尽管我们并没有在诺贝尔奖项上有傲视其他国家的建树,但是中国却很少具有体系鲜明的学术谱系,一流人才总是零星、偶尔或偶然出现。要改变这种后继无人的局面,归根结底要建立规范、正统的学术传承。

所谓的学术传承,不单包括我们通常说的本体论和方法论承诺,还包含价值和道德承诺[3]。笔者甚至认为价值和道德承诺更为重要。学术理论与学术资源的传承固然重要,而思想观念与学术风格的传承更加无法替代。正因此,学术传承不单从广义上属于文化传承(学术本身属于文化层面),在狭义上,也因为学术传承中价值、道德等传承的重要性,是为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除了中国大学最为关注的学术传承之外,文化传承的内涵和外延极其广泛,却很少为中国大学所关注,于是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始终难以缩小。我们在独立精神、特色理念、学术自由、创新精神等方面与世界一流大学存在着相当的差距,这不是能够单从短期的科研成果数量上能弥补的。没有文化传承、科学传统,大学就如同无本之木,即使揠苗助长取得了一些成绩,其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必然出现。

如今的“钱学森之问”与早年“李约瑟难题”一样引起了多方的重视,原因就在于中国的大学对时间短、见效快的科学研究投入巨大,对看不见、摸不着的传统文化传承关注不多;对科研型人才、硬件工程极其关注,对课堂教学、人才培养用力不足;只重视支柱学科、优势学科人才的发展,忽视非支柱学科、非支柱学科人才的培育。概括起来,是以人为本理念落实中误入“困境”、“建设存在片面性”、“协调性发展不够”、“短视性发展明显”[4]463。针对种种弊端,首先,要改进对各类创新人才及其成长规律的认识;其次,对于各类人才都要一视同仁,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并举;再次,摆脱急功近利的心态,不要通过硬性量化指标损害创新人才的成长;最后,要在隐性、软性、长远性、内涵性指标方面加大投入力度[4]470。只有在文化建设的土壤中培养纯学术的大学之风,摒弃世俗势利的干扰,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梦才会不期而至。

此外,我们必须用自己的传统文化构建世界一流大学。“西方中心论”理论不仅认为西方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具有领导世界的前瞻性价值,西方模式是最好的,也认为西方走过的道路是其他国家的必经之路。“西方中心论”体现在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方面,就是我国的不少教育工作者认为只有向西方学习,才是建设我国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捷径。事实上“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5]不惟北大、清华如此,作为我国高校重镇之一的农科高校更应如此。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网址: http://www.zgnywznygc.cn/qikandaodu/2020/0718/361.html



上一篇:2015年6月“中国好书”
下一篇:德国林学实践教育对我国人才培养的启示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投稿 |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编辑部|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版面费 |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论文发表 |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